一、案例背景
泽林镇兴桥村位于鄂州市鄂城区泽林镇最南端,属东部丘陵地带,距离泽林镇中心4公里,全村总住户578户,人口2168人;全村共有4个自然湾,10个村民小组,区域总面积3.3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98亩;全村现有党员83名,划分8个党小组,村“两委”班子成员4人。自开展共同缔造扩面提质以来,兴桥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聚焦改善村湾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等重点,组织发动群众,逐步在基层治理过程中摸索出党建引领、上下联动、多方参与、村民自治、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思路,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贡献兴桥经验。
二、主要做法
(一)民事民提民商,找准诉求“最大公约数”。
融入群众摸清需求。由支部牵头开展上门入户走访2轮,广泛征集村民需求,各湾组的湾组理事会以小组驿站、村民议事厅等为阵地,累计组织老党员、村民代表35余人开展议事活动2次,咨询本村在外创业有为青年3人,共收集众需求26条。
驻村第一书记及村书记走访入户收集意见(兴桥村程淑兰拍摄)
分类梳理找准需要。坚持问题导向,村“两委”将收集的群众意见诉求汇总进行分析研判,形成群众意见共性需求清单和个性需求清单。着重列出群众反映多、盼望急切的实事4件。
村“两委”收集群众意见并进行分析研判(兴桥村程淑兰拍摄)
共同商讨群众做主。群众的事情群众自己做主,在经过多方商讨并进行“四议两公开”后,选定彭家边湾当家塘改造作为共同缔造项目。在村委会的积极申报和群众的全力配合下,2024年3月通过上级主管部门审批,拉开了“当家塘改造项目”的序幕。
党员代表及村民代表议事(兴桥村程淑兰拍摄)
(二)民事民决民办,完善治理“共同体”。
因势利导建组织。项目定了,就如何保证项目进度、质量、安全等方面,兴桥村坚持民事民决,让群众共同参与建设。在群众你一言我一语的建议下,经“四议两公开”成立了工程质量监督小组、矛盾纠纷工作小组,将公道正直、热心奉献的群众骨干纳入组织中,明确分工,各司其责,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在党支部的牵头下,村里已有的湾组理事会、志愿服务队、妇联小组等各类组织纷纷加入项目,共同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商定建设事项、后期管理维护等,不断延伸健全横向到边的群众组织,推动“村治理”向“微治理”深化。
聚焦问题及时办。兴桥村始终以村民小组为治理单元的组织架构贯穿项目实施全过程。项目专班在入户走访时了解到,当家塘清淤年限间隔较长,塘内的淤泥较多,在清淤过程中捞上来的淤泥堆放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湾组理事会在村民议事厅组织邻近村民开展议事,提出处置方法5条,经2轮研讨,最终确定利用当家塘周边农田进行淤泥屯放。通过让群众唱主角,群众自己参与讨论解决问题,提高了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水平,增强群众自治合力。
兴桥村彭家边湾当家塘改造建设(兴桥村程淑兰拍摄)
发动群众一起干。群众既是共同缔造受益者,更是参与者和建设者。在党小组牵头充分开展议事协商确定淤泥堆放方案后,矛盾纠纷工作小组、湾组理事会、妇联小组成员多次上门入户动员,成功发动9户村民无偿将16亩土地用于淤泥堆放。湾内其他群众纷纷投工投劳,支持沟渠清污,为打造良好村湾环境做出力所能及贡献。
党员志愿者参加人居环境整治活动(兴桥村程淑兰拍摄)
(三)民事民评民享,共同缔造“微幸福”。完善组织体系。强化支部“头雁”作用,深化落实农村党员“三三制”分类管理和星级评定制度,发挥党员带头示范作用,用好湾组理事会、志愿服务队、妇联小组各类群众组织,各尽其能,持续在乡村建设、乡村发展、乡村治理等方面发挥作用,随时随地参与到村级事务管理、村级建设中来。健全激励机制。通过常态化开展群众性评比,以环境卫生、遵纪守法、文明行为规范等为着力点,定期开展民主议事协商,评选群众身边十星级文明农户、最美庭院、最美婆婆、最美媳妇等典型,通过榜样力量,激励全体村民积极参与各项事务管理。幸福生活共享。兴桥村始终将发动群众作为开展共同缔造,激发基层治理活力的有效途径。定期深入群众,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致力于改善群众身边、房前屋后人居环境实事,围绕群众最想办的实事项目运行。同时积极争取乡贤等社会力量,实现美好环境共同建设从过去村委会的独角戏变成了大家共同努力的交响曲。
三、工作成效
(一)坚持党建引领,发挥湾组治理效应。在兴桥村党支部的牵头下,利用湾组议事阵地,湾组党员和群众积极参与议事献智献策,共同推动彭家边湾当家塘改造有条不紊进行。项目建设完成后,能够有效改善当家塘周边环境脏、乱、差的现状,增加蓄水容量,解决上下游70余亩农田抗旱问题以及群众农业生产出行、机械作业进出问题,消除安全隐患,提升群众幸福感。
(二)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全域治理动能。兴桥村彭家边湾当家塘改造主要围绕当家塘清淤,混凝土挡墙、护栏建设、机耕路修复等内容开展,整个项目开展过程中,群众参与治理积极性高,党员、群众、乡贤等自筹资金12万元,当家塘周围群众无偿出工出力,当家塘周边有土地的群众积极支持清淤工作,无偿将自家土地用于淤泥囤,平整后再进行种植。通过让群众唱主角,共同参与项目建设,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实现了从“旁观者”向“参与者”的转变,使项目顺利进行。
(三)坚持民生导向,汇聚各方治理合力。兴桥村党支部始终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建立群众性自治组织,有效推动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在彭家边湾当家塘改造项目中,有群众提到为保证项目进度、质量、安全,建议成立监理的质量监督小组。兴桥村党支部通过“四议两公开”成立了由8人组成的工程质量监督小组,由7人组成的矛盾纠纷工作小组,同时,结合现有的村志愿服务队12人、湾组理事会22人、妇联小组7个23人、党小组19人共同动员群众参与、商定建设事项、解决矛盾纠纷等,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全面汇聚治理合力。
四、思考与建议
(一)现有改革创新仍然存在的不足情况:一是群众主人翁意识不够强。当前村(社区)“三留守”人口数量较大,更多村民是将精力放在“小家”上,对于村集体“大家”的参与积极性不够高,认为是村干部该做的事情。二是服务能力存在短板。村干部由于文化水平参差不齐,自身对于乡村治理认识不到位,习惯于老经验老办法解决问题,对基层治理创新举措和办法不多。三是群众组织作用发挥不充分。目前各小组长普遍是兼职,工作报酬也不高,都为村级自筹,1000-1200元/年。难以起到激励作用。
(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具体问题:在挖掘群众骨干分子,更好发挥群众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还有待加强。
(三)对本次改革创新作为深化推广的下一步思考:一要加强培训,提升村干部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提升干部服务能力,加大共同缔造宣传力度,增强群众主人翁意识;二要落实激励保障,激活群众参与动力。调动群众骨干积极性,定期开展最美庭院、最美家庭最美媳妇等评比,给予精神奖励,适当提高村民小组长待遇。三要做实各类群众组织,提高群众参与度满意度。自下而上推选群众骨干到各类组织中,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选好群众组织负责人,引导各类群众组织建立规范的运行机制,定期收集群众需求,广泛发动群众共商共议,不断提升群众参与度满意度。